时间:2022-11-19 03:57:30 | 浏览:1308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之前,曾经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当后者问他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道:
“因为它就在那儿。”
第二年,马洛里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再也没能回来。马洛里留下的这句话,鼓舞了无数探险家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
其中,就有中国登山队员。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艰难任务,将国旗插在世界之巅。15年后,中国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等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这是电影《攀登者》里的情节。这部电影由香港导演李仁港执导,由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电影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电影背后真实的攀登珠峰故事,更加精彩悲壮。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60年前的50年代。
在1960年之前,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先后十多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外,其余登顶行动一无例外均失败了:他们要么还没登顶就返回了,要么永远地倒在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路上。
至于从险阻重重的北坡(珠峰靠中国一侧)登顶,则一次都没有。丹增·诺尔盖和埃德蒙·希拉里是从珠峰南坡(靠近尼泊尔这一侧)登顶的,难度系数小于北坡登顶。
中国有没有举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行动呢?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想法,却因为缺乏登山人才和登山设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一切从零开始吧。
1955年,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登山技术。1956年,苏联专家在北京八大处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登山培训班,培养出中国早期的第一批登山运动员,组成中国第一支登山队。
中国第一批登山运动员来自各行各业。《攀登者》中4名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的原型,即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他们本来的身份就五花八门,与登山毫无关系。王富洲是地质工作者,贡布是解放军士兵,屈银华是伐木工人,刘连满是消防队员。
1958年,中国登山队员在念青唐古拉山进行了集训,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做最后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登顶,中国修建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公路,方便从西藏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运送物资。
登山需要专业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购买。1959年,国家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70万美元外汇,从瑞士购买了一批专业的登山设备。
1960年3月,中国登山队员几十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大本营集结,为登顶做最后的准备。他们花了2个多月时间,在大本营至珠峰之间建立了3个营地,把物资运上去。
1960年5月17日,4名登山主力队员出发了,他们带着一面五星红旗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击。由于准备充分,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轻装前进。5月23日,他们顺利到达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他们将于次日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
可是,次日早晨,登山队员出发没多久,队长许竞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不得不退出。原本负责接应和摄影的2线队员屈银华临危受命,加入队伍。队长的责任,则交给了王富洲。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继续沿着山脊前进,中午12时,他们到了著名的“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这是一道笔直的4 米多高的岩壁,表面很光滑,没有任何攀援支点。有人说,这里连鸟儿都飞不过去,更别说人了。可是,中国登山队员没有放弃,费尽周折,用了3个多小时,终于将“第二台阶”踩在脚下。
越过“第二台阶”,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他们携带的氧气剩下不多了。于是,刘连满就留在一个既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危险的一块大岩石旁的弧形拗槽中休息,其余3名队员完成最后的登顶任务。
那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时,探险家攀登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登顶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显而易见,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已经突破了“两点钟规则”,这意味着必须要在夜晚攀登。里面蕴含的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当太阳的余光完全消失后,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不得不在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更可怕的是,当他们攀登到8800米高度时,氧气已经基本用完,体力消耗一空,最后一程完全是在冰雪上爬行,本能地向前行动……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放在世界之巅。
他们在顶峰活动了约15分钟,开始下山。当他们回到8700米处时,与刘连满会合,并利用刘连满保存的1个氧气瓶,回到了物资补充营地,凯旋而归。
由于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顶的时间是夜间,没有办法拍摄影像资料。因此,不少外国登山队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登山队员并没有成功登顶。
一名英国登山队员还专门跑来找中国登山队员,核实登山的细节。当他看到屈银华那双因冻伤而失去脚趾的双脚后,一句质疑的话也没有说出来。
登顶珠峰,是一次体育赛事。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有更大的意义。它意味着跨越艰难险阻的毅力,意味着迎难而上的勇气,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定将永远铭刻在了历史之中。
【参考资料:《攀登者》《王富洲:不朽登山魂》等】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之前,曾经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当后者问他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道:“因为它就在那儿。”第二年,马洛里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再也没能回来。马洛里留下的这句话,鼓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26日电 新闻背景:攀登珠峰之路——从北坡登顶珠峰你将经历什么?新华社记者珠峰登山大本营,海拔5200米。这是6个登山营地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所有攀登活动的起点。人们在这里送登山队出征,也在这里等他们凯旋。从大本营徒步四到
白领、私家店主、销售人员……一支由9位不甘平凡的普通人组成的中国民间登山队,经历40多天的艰难攀登,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的珠峰,也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普通人的伟大。3月3日,讲述这支传奇民间登山队故事的纪录电影《珠峰队长》宣布定档,将于5月13日
珠峰8848.86米这是一个让所有登山者望而生畏的高度作为国家登山队教练的次落二十四年里,却已经是第四次登顶从业余登山队员成为教练、向导登山已然成为次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期《强国课堂》邀请到国家登山队副队长次落为我们讲述与攀登有关的故
对话·夏伯渝以下为采访摘要他,26岁失去双脚,69岁登顶珠峰△夏伯渝田川:登顶珠峰后您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夏伯渝:没登顶之前非常激动,心想我要向世界呐喊,我要摆什么造型……但真正登顶后心情变得非常平静。田川:有时间欣赏景色吗?夏伯渝:登顶后
在万千期待中,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5月27日上午11时正式登顶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的“身高”即将迎来历史性更新,其意义非凡。这次珠峰测量登山活动究竟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从专业队员、科研人员到登山爱好者,想要完成登顶的壮举又将面对何
海拔8000米的珠峰“死亡地带”今年出现大拥堵,不少登山者排队3小时以上。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攀登珠峰之前,登山爱好者要闯过好几道关卡:一边是名目繁多的登山要求,一边是价格不菲的登山费用。而每年适合登顶珠峰的好天气,就那么几天。北坡:具备海拔
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已经吸引了无数男人和女人的梦想,一千个故事都讲不完。本文收集了尽可能多的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各类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了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一些最有趣的事实。关于珠穆朗玛峰的30个有趣事实:1、珠穆朗玛峰海拔88
王石是万科集团的创始人,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企业家,跟登山运动似乎不沾半点边,风马牛不相及,那是体育运动员的任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王石但王石却两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2003年5月22日,52岁的万科掌门人王石,成功登顶世界第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北京电信大事记》中看到这样的记载:为配合我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邮电部派出了三名报务员——北京市长途电信局李长旺、天津长途电信局罗家谯和沈阳邮电局郭寿旺,随登山队进行无线通信保障。1960年5月,他们圆满完成了
新华社加德满都12月3日电(记者易爱军 周盛平)一支法国登山队近日发现从尼泊尔境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新路线,新路线可避开传统路线中非常危险的昆布冰瀑。这支法国登山队领队马克·巴塔尔对新华社记者说,新路线始于努布策山上海拔5164米的
你的人生计划清单里,有没有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一项?这件事,相信还是有许多人都梦想过的,但敢于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光是登珠峰的难度,就足以吓退全世界99.9%的人。而且,这并不是你胆大、不怕死就可以去登山了。你知道攀登珠峰有哪些
在登顶珠峰的道路上,夏尔巴人的身影不容错过。背负最重的装备,穿着最普通的衣物,不带氧气面罩的夏尔巴人,全程碾压旁边全副武装,一步三喘气的登山队员。夏尔巴人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企及的超人。有位珠峰登山队长列举了几个对比数据:同一条路,夏尔巴人
为什么要登山?一千位攀登者,有一千个理由但最经典的回答还是那句“山就在那里”山,亘古屹立人,百年攀登但人与山的关系在一次次亲密接触中有了新的内涵从豁出命去也要登顶到为了救人可以舍弃梦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选择不变的是攀登的激情与渴望因为山仍在
最近,69岁的“无腿老人”夏伯渝成功登顶珠峰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夏伯渝老人的励志故事令不少人热血沸腾。夏伯渝老人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路线是南坡,上世纪50年代,最早登顶珠峰的英国登山队攀登的路线也是尼泊尔境内的南坡。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路线,却一